新鲜 / 健康 / 便利 / 快速 / 放心
原标题:《从锄头到咖啡机,从城市到高山果园 最佳旅游乡村里的“美丽人生”》
研磨、冲泡、拉花……54岁的冉光芳种了大半辈子地,如今是远近闻名的乡村咖啡师;插秧、防虫、摘果……60岁的胡蕾从小生活在城市,因爱田野之趣,如今圆梦百亩果园。并蒂花开,在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这一“世外桃源”,她们都用生活热情抒写城乡融合的美丽篇章。
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归原小镇,一朵艳丽的雏菊点缀着无有图书馆质朴的标牌。图书馆内落地窗前可见远山如黛,54岁的村民冉光芳熟练地为客人制作各式咖啡。“扛了大半辈子锄头,没想到成为咖啡师。”冉光芳说。
荆竹村曾是以种植烤烟为主的贫困村。生于斯长于斯的冉光芳记忆中的日子是“天不亮就要去插秧子,晚上又要起来熬夜烧火烤烟,一年累到头,赚的钱只够下一年的肥料钱”。
2012年,地处武隆区仙女山腹地的荆竹村迎来转机,泥石路改成沥青路,叩开通往深山的大门,林海、草甸、天坑、峡谷等多种景观的旅游潜力逐渐被发现。2015年,武隆仙女山成功创建“国家级旅游度假区”,荆竹村迎来发展良机。经过多年发展,2022年12月,荆竹村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当年“最佳旅游乡村”名单。开云体育平台
“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”的设计理念让向往田园生活的游客慕名而来。冉光芳的工作地点是由以前的烤烟房改造而来,是一栋两层玻璃楼。“一开始我只是在这里做清洁,洗咖啡杯。店里咖啡师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,看我好奇就教我做咖啡。”冉光芳将学到的内容用本子记下来,常常练习并参加培训,成功变身为乡村咖啡师。
今年国庆假期,均价三四十元一杯的咖啡,她一天能卖几百杯。“我们一家人都在村里面上班,一年收入大概十几万元。每天也不觉得累,还有人专门开车来喝我做的咖啡呢。”冉光芳开心地说。
荆竹村海拔1250米的“寻梦园”高山水果扶贫示范园里,60岁的胡蕾一身农妇打扮,腿脚和手上沾满泥土。12年前,作为土壤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她因公下乡来到荆竹村,被这里美景吸引,决定在此建造梦中田园。
“我虽然出生长大求学工作都在城里,但一直向往田野之趣,大自然令我着迷,所以我上的农学院,学的土壤专业。”胡蕾说。
回忆起12年前偶然到访荆竹村,她觉得一切自有安排。自此,哪怕家里人不理解,她也雷打不动每周五结束城里的工作,带着果苗坐火车转汽车上山建造自己的寻梦园。
高山寒冷、道路狭窄、缺水缺电、果树虫害多,再多的困难也没有让胡蕾退缩。她坚持栽培优良品种、不打农药,数度遭遇严重病虫害也只能忍痛连根拔起从头再来。朗月当空,凌晨三点,胡蕾依然在地里查看解决果树虫害。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气得冲到田边对她喊话劝她休息。
退休后胡蕾彻底搬到寻梦园,她说这里早就是家了。如今的寻梦园已经发展成百余亩、7大类10多个品种的绿色生态果园,集绿色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、采摘体验与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。在她的带动下,附近农户从种烤烟转变为种植优质高山水果。
荆竹村,曾是贫困落后山村的缩影,如何逆袭成为中国最佳旅游乡村?这里广纳人才,设立向仲怀院士工作站,联合各大高校建设合作新场景、新模式;聚拢人气,引进归原小镇等一批文旅项目,举办荆竹春晚、大地艺术节等活动吸引游客,带动村民回村就业;共建共享,村民和各界人士在荆竹夜话为发展建言献策……荆竹村求变之心,终结硕果,冉光芳和胡蕾的故事正是乡村之变的缩影。
如今,荆竹村年吸引游客55万人次,带动山羊、肉牛、苕粉、西红柿等农副产品年销售达2000万元。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感慨:“哪儿能想到今天村里大部分人吃上了旅游饭。”
武隆区委书记何庆说,下一步将保护和利用好生态资源,继续走好旅游致富路,持续放大“世界最佳旅游乡村”品牌效应,用绿水青山留住乡愁,吸引更多人回归田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