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鲜 / 健康 / 便利 / 快速 / 放心
开云体育入口秦岭北麓,关中平原。富平尖柿、周至猕猴桃、白水苹果,三个响当当的“土特产”,历经多年曲折发展,如今已跃升为陕西三个县区的主导产业,声名在外,享誉四方。
腊月的关中大地,早已进入农闲时节。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,仍是一派繁忙。
自动化分选线上,个头各异的柿饼,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,依照不同重量,精准滚入对应筐子,经整形、杀菌、包装等一系列程序,发往全国各地。
1月3日,在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工人将柿饼按照重量进行分选。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
在素有“中国柿乡”之称的富平,一颗柿子的产业链可以有多长?答案可能超出你的想象。
陕西云集柿业有限公司利用12道工序,将柿子酿成果酒,发掘出一片“蓝海”。
“年轻人爱清爽,我们推出气泡酒;年长顾客钟情醇厚,我们就推出口味香浓的白兰地。”公司行政经理李凯说,今年公司将尝试利用中欧班列向中亚地区出口柿子酒。
1月3日,在位于渭南市富平县的陕西云集柿业有限公司,工作人员整理货架上的柿子酒产品。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
产业链的长度关系到增值收益的幅度。2024年,富平柿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5亿元,带动13万人就业。
“故事的开始,是一颗青涩的柿子。”富平姑娘杨维娜创办的中国柿染艺术馆前,写着这样一句话。
“疏果时会把青柿直接扔掉,但它富含胶质和柿丹宁,宝贝着呢!” 她向记者展示着渐染柿漆的布料,“经过破碎榨汁、自然发酵等工序,就能得到柿漆。”去年,她收购约100吨青柿子,制成40吨柿漆。
1月3日,在位于渭南市富平县的中国柿染艺术馆,参观者在查看一块柿染布料。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
富平县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耀柿饼已有26个年头。这些年,他曾被两道难题困扰:“柿子成熟期短,有时来不及加工,直接放冷库又会造成损耗;自然晾晒耗时久,咋能早点上市还保住风味呢?”
多年来,郑耀文潜心研究富平尖柿和柿饼储藏关键技术及设施,让柿饼最快20多天就能上市,鲜柿冷藏期能延长至30天,损耗率能控制在3%以下。
1月4日,在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的陕西杨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通过视觉检测的猕猴桃实现了精细化分选。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
陕西杨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分选包装一体机上,猕猴桃在彩色和红外镜头下做“全身CT”,按照多重指标,被自动分为28个等级。
公司总经理杨选龙很是感慨:“20多年前刚入行时,最多卖到春节前。现在有了储藏冷库,能从霜降忙到第二年5月,每年能卖出2万多吨呢!”
1月4日,在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的陕西杨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经过精细化分选的猕猴桃被打包装箱。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
“我们也曾走过弯路。”周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付毓伟说,当地不少农民曾以种苹果为生,但因自然条件不匹配、同质化竞争严重,苹果卖不上价,最终只能“忍着泪砍树”。
1978年,秦岭野生猕猴桃吸引了专家目光。自那时起,周至人踏上漫漫选育路。如今,农业部门专家每年还会深入秦岭,寻找优质种源。
匠心耕耘,惊喜不断。“秦美”“翠香”等20多个优质品种诞生,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目前,当地猕猴桃种植面积43.2万亩,8.5万户种植户参与其中,带动32万人就业。
通过实施九大提升工程,周至已建成贮藏冷库2680座,现有包装和深加工企业54家,猕猴桃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1亿元,逐步实现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。
白水县一处矮化密植苹果园里,10余种果园机械轮番上阵。利用冬闲,100多名农机手开启了一场“农机+农技”的实操培训。
从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“红富士”“黄元帅”,到如今自主研发的“瑞阳”“瑞雪”“瑞香红”,这背后,是追求匠艺的结晶。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“苹果教授”赵政阳回忆:“上世纪80年代,广泛种植的乔化果树高大繁杂,历经20余载,果树老化,产量低、优果少,果农们对苹果失去了信心。”
为扭转局面,赵政阳团队建立苹果试验站,推广旱地矮化栽培模式,便于机械化操作。历经10年钻研,他们还相继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“瑞阳”“瑞雪”“瑞香红”苹果。
果农林秋芳率先试种。“当年我买苗种下,第二年就挂果了。现在到销售旺季时,一颗苹果能卖到10多块。”如今,林秋芳已是远近闻名的“务果状元”。
以“三瑞”为代表的品种改变了白水苹果“论堆卖”的困境,如今,全县苹果栽植面积30万亩,年产量近60万吨,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元。
1月9日,在渭南市白水县润泉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,工人将计划出口东南亚的苹果装箱。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
口碑有力量。白水县润泉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存说:“我们按绿色标准种苹果,去年向东南亚、中东等地出口苹果2.5万吨,创汇1.6亿元。”
从品种培育到果园管理,从果实收获到市场销售,匠艺贯穿白水苹果产业全程,小小苹果催生了一张闪亮的地域名片,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解。(记者贺占军、张思洁)